|2020年台灣山域事故數量暴增

行政院2019年宣布國家解禁山林,讓民眾更輕易走入林地。據消防署統計,2020年山域事故人數來到10年高點,與2019年相比暴增2.3倍,死亡人數也創下新高。雖然去(2021)年事故量因本土疫情微幅下滑,但仍遠高於2019年。

死亡陰影下的登頂之路,如何才能走得安全順遂?



註:2021年台灣本土疫情期間的三級警戒期間,全台山林步道曾暫時關閉2個月。

|奇蹟般的生還:八通關古道全段縱走事件


擁有10年登山經驗、完登百岳的60多歲山友何歡山(化名),2020年2月獨攀八通關越嶺古道全段縱走,不慎在朋珂橋附近迷路。

他原定參加8天的團體縱走活動,不巧碰上天氣條件不利登山活動,隊伍行程取消,仍執意獨自完成攀登計畫,為接下來的故事埋下伏筆。


何歡山順著河床行走,走了20分鐘不見古道蹤影,錯誤的路段寬敞而平坦,直到行走時間超出預期太多,何歡山才驚覺事態不對。

他決定回頭,卻找不到先前的路徑。何歡山腦海計算回頭走的路程,超越了先前走的距離。他開始往上走,並留下折斷的樹枝和石頭作為記號,在面對眼前岔路時他選擇錯誤,隨著路變得愈來愈窄,他確信自己已經迷路了。


何歡山遇難的事件僅不過是山域事故的冰山一角,登山的致命危險,潛藏在每年數百起的山域事故案件中。

|疫情、網路揪團推動登山熱,山域事故創新高


2020年,山域事故件數和死亡人數創下10年新高,檢視歷年變化,是什麼掀起台灣登山風潮?

|解密山友最愛登山區域,哪裡又是事故熱點?


雖然行政院推動山林解禁,但除了新竹縣、花蓮縣、南投縣、嘉義縣、苗栗縣、台中市解除部分或全縣管制,台灣大部分的山岳都需要入山證。

|事故原因百百種,登山前你準備好了嗎?


檢視2020年山域事故發生主因,以迷路、創傷、墜谷佔最大宗,疾病、遲歸、高山症也是原因之一。


山域事故出動人員涉及各單位,包含民間搜救團體、林區管理處、國家公園管理處、空勤總隊直升機、國防部直升機等,但以消防員比例最高,約佔7成。


不過目前台灣缺乏專責山域搜救的消防隊,有限的人力讓原本就已經緊繃的消防人員吃不消。

|從登山限制到搜救制度,重重規範起到保護作用了嗎?



問題1:法規限制,逼人民違法「爬黑山」

臺中市、南投縣、花蓮縣、苗栗縣、屏東縣政府陸續施行登山自治條例,規範登山不得改變活動路線。登山路線的僵化,造成山友想攀爬其他路線卻無法申請,而有「爬黑山」的狀況,增加出事搜救的困難。


問題2:嚮導證制流於形式

各縣市自治條例對領隊是否須具備證照規定不一,就算領有證照對登山安全保障也有限。
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北搜總教練、台北市消防局山仔后山搜義消分隊長黃枝萬說明,現行制度相當不足,體育署規定考試合格,且經連續三日以上山域活動實習期滿後,可取得證書,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北部搜救隊課程光是學習研讀地圖和指北針,就要花一兩天。


問題3:縣市分治、救援踢皮球

搜救顯現消防地方自治、壁壘分明帶來的問題。黃枝萬指出,台灣各行政區域地理位置交錯,有時搜救上反而是非該行政區域負責的消防隊伍出動更為效率,例如花蓮出事,從台中梨山分隊出發比花蓮所需時間更短。


|避免下一個罹難者──提升安全意識與健全制度的長期抗戰



身為登山者,可以這樣做



*移至卡片上方可翻看背面說明

若不幸迷途、受困的應對方式

從體制面,可以努力的方向



山域事故發生原因不計其數,許多可控和不可控因素,皆可能引發危機。具備充分登山安全知識、審慎評估個人能力、充分了解路線,才能將發生意外的機率降至最低。



採訪、攝影/戴淨妍、孫嘉君、陳禹蓁
文字/陳禹蓁
設計、數位製作/戴淨妍
網頁工程/孫嘉君

照片提供:何歡山、林慧貞、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北區搜救委員會
衛星地圖來源:Google Earth、健行筆記
入山申請資料來源:警政署
山域事故座標來源:消防署

網路資源:日本登山報備制照片

Copyright © 2022 版權所有,禁止擅自轉貼節錄